

(两会观察)“非常”手记:从“大会堂里拍画面”到“画面前拍大会堂”
中新社北京5月27日电 题:从“大会堂里拍画面”到“画面前拍大会堂”
中新社记者 杜洋
5月22日,凌晨5点。闹铃还没响,我已经醒了,顺手关掉了睡前设定的三个闹铃。
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" >这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的日子,作为摄影记者,早一点出发去人民大会堂排队是多年来“上会”形成的习惯和经验。
前些年,大家对机位的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。凌晨三点去排队已经不算新鲜事,有的同行还曾在大会堂外等过一个通宵。
也就是今年不用去那么早。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,2020年全国两会限制现场人数,多数记者主要通过网络、视频、书面等方式进行采访。
这种改变让会议的“画风”也为之一变。
会议开幕前,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上,没有了记者摆出的“一字长蛇阵”,没有了密密麻麻的“长枪短炮”,也看不到小跑着突破记者“围追堵截”的代表委员。
和往年比,广场显得格外安静。会场内的记者数量也大幅缩减,因此基本不需要“抢”机位。
我进场时间稍晚,拿着相机正准备找一个合适的机位,一个提前进场的同行主动和我说:“我边上没人。”
虽然没有前几年那种激烈的竞争,但我的压力丝毫未减。
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" >作为为数不多能够亲临大会堂的摄影记者,某种意义上,我的镜头成了许许多多海内外客户和受众的眼睛,他们正带着好奇心,期待着透过我的镜头以全新的视角打量不一样的两会,不一样的中国。
除了全体会议,外长发布会、“部长通道”等保留节目的“画风”也有明显调整:记者不再到现场,而是在6.6公里外的梅地亚新闻中心远程提问。
以外长记者会为例,现场的人几乎用手都数得过来。除了少量媒体记者,剩下的就是负责直播的摄像师,以及保障网络信号的团队和一些工作人员。
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" >王毅外长的正前方是两块巨大的屏幕。两块屏幕的中间和两边各有直播摄像机位。
当梅地亚新闻中心的记者开始提问时,画面中会给出特写镜头。通过大屏幕,现场的人能够清楚看到这名记者的面部细节,并清晰听到其所提的问题。
虽然发布会的形式有所变化,但发布会的干货依然满满,王毅的回答也依然温暖霸气。总体的感觉是一问一答的两个人正隔着窗户说话,当时我还感叹新科技让时空距离不再成为障碍。
不过,当我前往梅地亚新闻中心拍摄时,才真正体会到技术虽然带来很多便利,但也有自身的局限。
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" >虽然满格的5G信号让我们能够流畅看到大会堂的画面,也确保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将现场拍摄的图片传回后方,但作为摄影记者却感觉有些异样。
不同于文字记者无障碍获取信息,隔着屏幕拍现场,让我总感觉有点像翻拍他人的照片,多少有些别扭。
不过,我们都理解这已经是疫情防控要求下最便利的安排。从现场情况来看,摄影记者们也都做出了调整。
除了拍摄大屏幕中的发言人,大家还重点记录了发布会新变化、新科技、新形势,尽量获得更多的一手素材。
此次上会的经历,让我深感在5G、4K等新技术的加持下,“云”端采访未来可能成为文字记者和视频记者报道的常态。
但对于摄影记者来说,相比于在画面中记录大会堂,我们更希望能够在大会堂拍下画面,为一个个历史瞬间留下现场底片。
希望疫情能够早日过去,让两会报道、我们的生活都走出特殊状态,尽快回归到常态之中。(完)